成功规模肉鸡养殖场的管理要义
出来一趟真的很不容易,于是乎很多朋友喜欢甚至渴望能听到一些“技术”甚至是“绝招”,这是很多人的初衷。结果是大家参加了很多技术研讨会,接触到了很多名人、能人和好的产品,但是到头来却永远都回避不了鸡越来越多病、越来越难养的现实。
我一向提倡养鸡要向“管理”要效益,所谓管理就是“以专业化的责任行为”去把控和理顺养殖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激发人的责任感并在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下把我们的每一项操作都**限度地接近鸡的要求。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鸡服务的。
先有以鸡为本,后有以人为本;管理的顺序是实现以人为本,进而为以鸡为本求得保障!
现在的鸡难养,主要是因为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低
现在的鸡难养,主要是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低所导致的,我们的小农意识还不能完全驾驭这种新兴的规模养殖。
管理是综合性的一种预见、预测、协调、激励、修正、理顺的工艺,目前这种工艺还很不成熟。在某种意义上来管理比技术还重要的多。
规模化肉鸡养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殖户了,而是一个多工种、多部门密切配合的现代化农场。这在中国农牧业发展史上还是一种新鲜事物,这种新鲜事物的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与配合。
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部分本来养殖水平比较高的农户一旦跨入规模化养殖的行列,他们的管理能力就捉襟见肘了!养1万和养10万、100万所需要的综合性支撑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今社会是个精细化分工的社会,是个合作、协作的社会,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缺失,致使很多合作、协作胎死腹中、流产、夭折和失败,其实这就是文化的失败。
企业理念是一种可以让员工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否则理念容易“虚”,企业也就跟着“虚”了,企业一虚,员工就混,这样的企业必死无疑。
系统是实施全面管理的重要工具
管理者理论上要“懂”发展建设、设备保养、养殖技术、机电维修、厨艺、财务等所有内容。
养殖企业在技术、流程、相关制度等各方面从管理上要“可行”。
而饲养日志、生产数据、技术数据、试验数据、财务数据、养殖档案等数据档案,是养殖企业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宝藏。
养殖企业要加大培训量,频繁的专业和职业培训是塑造合格的场长、技术员和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养殖企业要建立建全包括办公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薪酬、考核),网络系统(包括鸡苗、饲料、动保、屠宰、市场行情),信息系统(包括天气预报、价格变动、产品信息、预警提示)等体系在内的公司运营系统。
总之,系统是实施全面管理的重要工具。
建立专业化的高标准,是推动规模化养殖走向成功的**选择
就规模化养鸡来讲,每栋2万只的鸡舍,有些人觉得每天死亡10多只就很严重了、有些人每天死亡30-50多只还无动于衷。有些人看到鸡热得张口呼吸就很敏感,而有些人居然能把鸡活活热死还不敢通风和启动湿帘。有人42天把鸡喂到3公斤,而有人却说人家这是在吹牛!
标准不同,要求就不同,结果自然也会不同。
建立专业化的高标准,是推动规模化养殖走向成功的**选择。
怎么样才算是专业化的高标准?从事养殖和规模养殖的人都知道一些令人兴奋和让人自豪的数据:比如98%以上的出栏率、比如1元以下的药费、比如42天3公斤以上的体重、比如1.6左右的料肉比、如此等等。但有有多少**指标是发生在一群鸡身上的?事实上是很多指标都是“孤立”的,而孤立的指标不仅没有生产和经济价值,也没有生物统计学意义和比较价值,孤立的数据算不得标准,更算不得高标准。高标准是****和优势指标的荟萃。
严格要求就是专业意义上的一丝不苟
养殖是个简单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严谨、细致、精确的操作和控制。让环境条件无限接近肉鸡的**需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
我们养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应激和失误?主要还是要求不严导致的。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又怎能做到不忽视?
严格要求就是专业意义上的一丝不苟。专业不是一句空话。其实谈到专业,严格要求才站得住脚,否则又成了口号。
专业更多的是对规模化养殖更系统的、更准确的认识和实现这种认识的技能。这是一种从知识、分工、经历和系统性上的与众不同就能决定事业成败的差异化。
也许有人说,过去我们养鸡,别说是专业,很多从业人员甚至没有文化,不也过来了吗?但是我想说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和现在一样吗?中国的农牧业为什么落后?主要还是脱离专业造成的,所以到了今天,面对规模化养殖,我们更应越来越看到专业的重要性了。
技术的核心在于“做”
技术是指能够解决养殖过程中生产和管理难题的一些可操作性的富有价值的“招数”。理论武装的是脑袋,而技术武装的是口袋,因为技术可以直接影响到养殖的生产成绩和养殖效益。
技术分为大概可以分为三类:1、确定性技术,比如看鸡施温、三位一体的环境控制、免疫方法、开口技术等等;2、弹性技术,比如饲养模式、生物**、饲养密度、饲料设定、光照技术等等;3、创新性技术,比如公母分饲、动物保护、建筑材料、供暖模式、通风模式等等。
技术的价值在于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是比较容易执行而且比较容易看到效果和效益的。否则又是理论了,技术的核心在于“做”、在于“可操作性”、在于“执行力”。
执行力是规模化养殖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不管你想得多么好、也不管你技术多么高,最终还是要看你干得如何!
我们养不好鸡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执行力差——没做完、没做好。因为大多人都不承认自己不懂。
执行就是雷厉风行,执行就是一丝不苟,执行就是善始善终,执行就是严格要求,执行就是规范和标准,执行是**的、必须的、**的养好鸡的手段。
自动+手动+变动的“动态操作”模式
我曾经多次说过:经验很重要,但经验主义会害死人的。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座的很多老板和朋友却在经验主义道路上越走越执著,这种执著最终会让很多人成为夜郎自大的孤家寡人并走进死胡同。
就养鸡来讲,环境、品种、饲料质量、养殖模式、疫病种类、药物、食品**的标准和要求等等,都在变化当中,简单的经验还有用吗?我们过去的很多经验在今天看来已经是被淘汰的做法了,畜牧产业的升级需要借鉴经验,但更应该排斥教条的经验主义,懂得辩证地继承很重要。
变是**不变的法则!如果我们受传统的养殖习惯影响和左右,我们的规模化养殖是很难突出重围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有动态的思维、行为和管理理念。
我们习惯讲“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宗是宗旨、是目的。
就规模化养殖来讲“宗是什么呢?”,这个“宗”就是鸡的生理需求和生物学感受,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强调的“以鸡为本”的意义。以鸡为本是我们静态定位的出发点,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宗旨就是满足鸡对环境和营养的需要,尽量避免和杜绝“应激”。
就规模化养殖来讲,我多次讲过要适应中国的国情:自动+手动+变动的“动态操作”模式。
为什么谈“动态的管理”?很多人迷信国外的全自动管理,但其实我们的大环境和建筑设计模式跟国外差异很大,就是那些进军中国的全自动化管理的养殖企业不也一败涂地吗?
很多人凭经验管理,但是就像我上面所说:鸡种、饲料、环境、气候、疫情、食品**要求等都在变,你的经验还有多大价值?
很多人喜欢手动操作,这就把那些能自动化控制的环节人为地复杂化了,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和很大负担。自动+手动就是中西合璧的一种控制模式,就象我们在禽病防控已经认可和逐渐习惯了中西结合一样。
考核的真正目的是激励
考核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也不是为了超额完成任务(因为任务本身制定未必合理)、考核的真正目的是激励!激励的前提是奖励,会考核的管理者首先要舍得多奖励、少处罚。我提倡不处罚,因为打工者都不容易、没有人愿意故意把鸡养坏了,你罚他200元,他记恨你半年,你罚他500元,他就想开溜,新员工的培养成本也是很大的。
考核的手段不是简单的奖罚。而是一种系统的总结、比较、改善和创新,严格讲考核就是一种系统激励和全方位改善。
考核不是为了落实责任,因为这样就容易给团队建设制造障碍和矛盾,考核是帮助后进改进和**、考核是激励先进创造更好的生产指标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的人做事会考虑**系统风险的
当我们能生存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追求发展,发展首先并非是一定要扩大规模。发展更多的是要不断**我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不断**我们的综合生产水平,从而让我们在大浪淘沙中、在每一次洗牌中手中都能留下好牌甚至是**。
如果你在现有规模上已经炉火纯青、游刃有余,那么你也可以根据你的条件、资源和追求继续扩大规模,这是更大、更远意义上的发展。
而创新并非就是让大家去做些没有把握的、离谱的事,而是在自己的现有基础上寻求新的**模式寻求改进发展。
如果你在中游以下水平:虚心学习并积极改善就是创新。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了:你就去参观那些养殖发达区域的更**的,你去复制他们的一些做法也是一种创新。
如果你确实已经很**了:你可以试探性地去“改变”一些习惯性的做法,不断“探索”、“更新”、“升级”一些具体做法,去总结、归纳、提炼、推广一些“新”的“更**”的做法。
**的人做事会考虑**系统风险,而这本身就**了创新的成本。
2024/5/14
2024/5/13
2024/5/13
2024/5/10
2024/5/8
2024/5/8
2024/5/7
2024/5/7
2024/5/7
2024/5/7
上一篇:掌控终端的目的不是直接利润
下一篇:兽药营销,你也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