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传染性胃肠炎列为B类动物疫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对**感染的猪群造成的危害尤为**。在短期内能引起**年龄的猪100%发病。
猪传染性胃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寒冷季节,传播迅速,新疫点多呈暴发性流行,老疫点常见地方性流行。其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和呼气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年龄的猪只均易感染发病,两周龄以内仔猪发病率很高。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在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几天内蔓延全群,部分患猪首先出现呕吐,继而发生急剧频繁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灰白色水便,腥臭,常夹杂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造成病仔猪严重脱水,死亡率很高,仔猪因生长发育受阻而成为僵猪。随着日龄增大,病死率逐渐**。较大猪只感染后的症状轻重不一,青年猪几乎全栏或全栋猪舍发病,通常可见食欲不振,腹胀,接着发生水样腹泻,呈喷射状,泄泻物中可见到未完全消化的饲料,一般1周左右腹泻停止而康复,并产生主动免疫,但在一段时期内生长受阻,有50%左右的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甚至更长而无临床症状,这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周期性暴发难于消灭的主要原因。哺乳母猪腹泻后泌乳减少,并加速哺乳仔猪的发病和死亡。妊娠母猪偶尔可见流产。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理变化: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可见程度不一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粘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心,肺,肾未见**的病理肉眼病变。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见小肠绒毛萎缩变短,甚至坏死,与健康猪相比,绒毛**的比例为1:7;肠上皮细胞变性,粘膜固有层内可见浆液性渗出和细胞浸润。肾由于曲细尿管上皮变性尿管闭塞而发生浊肿,脂肪变性。电子显微镜观察,可看到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线粒体、内质网及其它细胞质内的成分变性,在细胞质空泡内有病毒粒子存在。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平时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当猪群发生本病时,应即隔离病猪,以消毒药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应立即隔离到**地方饲养。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注射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产生足够的主动免疫;怀孕母猪在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仔猪在获得母源抗体被动免疫的同时,在8~10日龄口服0.3~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产生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减少发病死亡。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使用痢克舒,每袋100g,拌料200公斤,每天1次,连用3-5天。或者菌毒痢克肌注:一次量,每kg体重猪0.1ml;一日一次,连用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