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
引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是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单个地或成对地出现,并且偶尔呈丝状。鸭疫巴氏杆菌通常液化明胶,可使石蕊牛乳缓慢地变碱,能产生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并水解精氨酸和马尿酸,但不发酵碳水化合物,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不水解淀粉。
鸭疫巴氏杆菌主要感染幼龄鸭,**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以2—5周龄最为多见。不良的环境条件或并发症通常是暴发本病的诱因。本病入冬以后日趋严重,表现出**冬春季节流行特点。传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与破伤的皮肤,特别是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等条件下易传播。
据调查和养鸭农户的反应,新建设的饲养场地鸭不发病或很少发病。一批鸭发病时,饲养的场地受到污染又得不到净化,以后继续在该场地饲养,鸭会出现批批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现象。特别是旱地饲养,每批鸭饲养到2~4周龄时开始发病,养鸭户只能用药物来控制,其效果也不令人满意。
有的养鸭户为了增加饲养批数采取套养的办法,这种饲养模式容易导致鸭浆膜炎的早期感染,发病日龄提前。通过调查,养鸭户反映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气温忽高忽低时鸭难养,这也是引发鸭浆膜炎的重要因素。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流行特点
1~8周龄的鸭易感,但尤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一般1周龄以内的雏鸭和7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但是在严寒季节也有100日龄左右的鸭感染死亡的实例。小鹅也可以感染。本病在鸭群中感染率很高,有时可达90%以上,死亡率可由5%~75%不等。
鸭传染性浆膜炎急性病例主要表现症状
1.嗜眠、缩颈、腿软弱不愿走动或行动蹒跚,共济失调,采食量严重下降,不食或少食。
2.眼和鼻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粪便呈黄白色或绿色。
3.特征症状为:濒死时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点头或摇头,两腿向后伸直,颈向后背,呈角弓反张状,尾部轻轻摇摆,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3天。
4.日龄较大者(4~7周龄)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缩颈、沉郁、腿软不愿走动、食欲减少,但饮欲增加,伏卧不起。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遇有惊扰时,不断鸣叫,转圈或倒退,能采食长期存活,但多发育不良,有时易被健鸭践踏、挤压致死。少数病例有呼吸困难,表现张口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