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流行病学。
主要侵害年龄在3月龄左右至1岁以肉牛只,。该病的发生与感染因子、环境、管理和动物自身都有关。舍饲期间最易发生,水牛少见。在常发地区多为慢性或隐性传染,呈散发,在新发地区可呈暴发或地方流行性。
(二)发病症状。
慢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不表现症状,犊牛健康、采食正常,眼和鼻腔有轻度的黏液性或脓性的分泌物排出。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38.5~39.5℃;呼吸频率可能从正常到100次/分种,脉搏正常。有时表现剧烈干咳,且通常是单发性的。胸部听诊,有哨笛、哮喘样啰音,呼气和吸气时均有发生,但呼气时更多见一些,且在胸部前腹侧最为常见。
急性:开始仅是个别牛发病,24~48**内发病动物增加,群体表现采食量下降、咳嗽,发病牛精神沉郁,头低垂。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高热(40~42℃)、麻木、毛皮汗湿,黏液性化脓性眼鼻分泌物,呼吸急促(频率大于40次/分种),呼吸困难和呼吸加强。可除特别严重的病例外,通常病畜表现为咳嗽增多,可能为剧烈干咳,当然也可能为湿咳。气管上部的收缩常可引起咳嗽,胸部听诊,有哨笛、喘息、啸叫样的高调啰音。细菌感染的病例表现**的肺部实变,很少能听诊到肺部啰音。
(三)病理变化。
主要集中在胸腔与肺部。肺和胸膜轻度粘连,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水,液体黄色澄清;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在不同病牛表现出差异,与病程有关。轻者可见肺尖叶及心叶及部分膈叶的局部红色肉变;或同时有化脓灶散在分布;严重者可见肺部广泛分布有干酪样或化脓性坏死灶。
二:防控
较差的饲养管理与不利环境等因素是该病的重要诱因,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对该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控制传染牛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与流行。通过对健康牛群的监测发现,几种呼吸道病毒在牛群中已广泛存在,并不只限于发病牛只,而致病的支原体、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和溶血曼氏杆菌等本就是很多牛群的常在菌群。从大多数的带病原健康的牛只和现有的调查来看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在牛只经过强应激后(长途运输小公牛)和饲养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易于被诱导发生。对于封闭牛群来说,做好生物**工作,预防**病原和毒株的进入是关键。而对于已经存在**病原的奶牛场来说,及时的初乳饲喂、营养的充分和平衡、良好的管理减少应激、优良的牛舍设计加强通风以清除积累的病原、加强消毒等是需要日常开展的工作。
三、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本病的基本原则。
用创奇生物的牛全康+咳喘一针灵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两天****不反弹。另外,病畜可能出现厌食或完全不吃,这时应注射多维,特别是B族维生素经克服贮备不足带来的暂时性缺乏。维生素A对上皮修复有益,因此注射维生素A能加快呼吸道黏膜再生。
和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护理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视。应把病畜从群体中隔离出来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同时病畜也不用和其他动物竞争饮水和饲料。饲料应适口、以增加采食,同时,剩余饲料要及时打扫。恢复期的牛圈舍应有足够的垫草,避免穿堂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