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群年龄和胎次结构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按时母猪淘汰才能发挥猪群的**生产性能。生产中的自然母猪淘汰是保持猪群良好生产性能和遗传改良计划必不可少的部分,母猪淘汰亦包括衰老淘汰和计划淘汰。母猪的使用寿命既是一个经济指标也是一个福利指标,关于这个指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母猪淘汰和死亡率自2003年以来均呈上升趋势。
由于种猪群管理与畜舍条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养猪生产者也不得不对自己的管理规程进行检视,并采取母猪淘汰改进措施,改善种猪群的管理与生活条件。
母猪的使用寿命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在这些讨论中母猪淘汰率和死亡率必然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对养猪业的一个大的生产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在这项研究中确定了后备和经产母猪淘汰率和死亡率。这个数据集包括来自105个猪群的65621头母猪的数据。后备母猪定义为已进入猪群但还没有分娩记录的母猪,经产母猪定义为为至少有一次分娩记录的母猪。年度母猪淘汰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和3.9%。
母猪淘汰分类:后备母猪淘汰平均日龄为333.4天,而死亡母猪日龄为294.7天,显著低于母猪淘汰日龄。在死亡后备母猪当中,33至50周龄时的死亡率有所增加。这段时间相当于转进种猪群不久到临近**胎分娩这段时间。经产母猪淘汰平均时间是最后一次分娩后61.3天,平均死亡日期是最后一次分娩后55天。母猪淘汰的平均胎次是4.3,而死亡的平均胎次是3.2。产后前两周死亡率呈增加趋势。此外,母猪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
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特定的生命阶段死亡风险会升高。要对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生产中关键性母猪淘汰的管理规程进行评估,以便为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提供**的管理。母猪淘汰的管理可**母猪死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