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率低,防治十分困难,给养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当前的防控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值得注意。
误区:“防疫”就是“打防疫针”,可以“一针安天下”
当前场,无论其规模大小,对“防疫”的认识程度都比较高,过去那种拒绝免疫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很多人对“防疫”的理解还是很片面的,认为“防疫”就是“打防疫针”,以为可以“一针安天下”,什么病都可以不怕了。
实际上,“防疫”是针对疫病流行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采取扑杀发病和隐性感染动物、进行消毒隔离检疫、对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注射等**措施的综合,与建立场生物**的概念内涵是相同的。
真正的“防疫”,除了针对相应的动物疫病进行免疫注射,保护易感动物外,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建立检疫、隔离、消毒、封闭饲养和全进全出等项管理制度,能够净化场内的**疫病,并形成生物**屏障,阻止外疫的传入。
疫病的传播途径就是病原体由发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侵袭到易感动物的途径,分为直接与发病动物、带毒动物接触的直接接触传染和与发病、带毒动物的分泌物、粪便、饲养管理用具等携带病原接触的间接接触传染。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多,病的分泌物、精液、排泄物等都可以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后均可感染。但该病毒对于自然环境的抵抗力又不是特别的强,主要靠直接接触感染。
确保集中规模饲养成功的关键就是建立科学的防疫制度,严格消毒、杀虫、灭鼠,减少病原体的污染,**限度的切断传播途径,减小疫病的发生机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全面、定期的消毒制度,消灭因饲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病原体污染,同时也控制**外来的病原体污染,以及粪污造成的化学污染,建立一个洁净、**的养环境。同时也要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场内也不要饲养其它动物。
养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酚类、氧化剂、碱类等均能**环境中的病毒。
误区:发热就用安乃近退烧,“抗生素是万能药”
目前有十几种病都可以导致的“高热”和死亡,如瘟、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均有高热、厌食、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的症状,常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相混淆。但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避免死亡,应当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相区别。
2024/5/14
2024/5/13
2024/5/13
2024/5/10
2024/5/8
2024/5/8
2024/5/7
2024/5/7
2024/5/7
2024/5/7
上一篇:春季猪场引种预防七大疾病
下一篇:母猪裂蹄病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