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及湿度加大,群细菌病发病率将上升,更需警惕副嗜血杆菌感染。副嗜血杆菌只感染,可以影响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发病率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病发热(40.5~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症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病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从实际应用效果反应,氟甲砜霉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增效磺胺等对该病有一定治疗效果,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严重暴发的副嗜血杆菌病,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上述敏感抗生素对发病进行注射治疗,每6~8**用药一次,同时对全群其它进行预防。
本病的治疗效果不好,在场的生产实践中,预防本病暴发才是上策。如在仔断奶后添加枝原净100(单位:毫克/公斤,下同)+金霉素300+阿莫西林250或枝原净100+氟甲砜霉素80。
在副嗜血杆菌病严重的场,必要时可对群进行免疫,自家苗有一定预防效果;没条件的也可选用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进行免疫。母:初免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免产前30天免疫一次**。受本病严重威胁的场,小也要进行免疫,仔免疫一般安排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每次1毫升,**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1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的间隔。
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场仔断奶时可暂不混群,把病集中隔离在同一舍。在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料中添加以上推荐药物组合可**防止本病的发生。
2024/5/14
2024/5/13
2024/5/13
2024/5/10
2024/5/8
2024/5/8
2024/5/7
2024/5/7
2024/5/7
2024/5/7
上一篇:猪胃肠卡他的发生及防治
下一篇: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