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 蓝眼病

2010/6/25 来源:互联网 阅读:22256次

蓝眼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其临床特性为中枢神经紊乱、繁殖障碍和角膜混浊。由于角膜混浊而导致瞳孔呈淡蓝色,故名蓝眼病。
【病原】 的蓝眼病的病原为蓝眼病副粘病毒,它是1980年在墨西哥中部**发现了蓝眼病后从发病体内分离到的。该病毒具有血凝性,可以凝集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大小为135-148nm到257-360nm,病毒粒子呈多形性,但通常近似于球形,没见过丝状病毒。甲醛可消除蓝眼病副粘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56℃4**可使蓝眼病副粘病毒灭活。
【流行病学】 是已知自然感染蓝眼病副粘病毒且**有临床症状的动物,亚临床感染是蓝眼病副粘病毒的主要传染源。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人员、交通工具、鸟和风传播。1980年受害的主要是仔,大于30日龄的很少死亡且不表现神经系统障碍;1983年在管理不善的场,15-45kg的发生严重的脑炎,其死亡率很高,同时伴有其它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1988年发现发生蓝眼病的公患有严重的睾丸炎、附睾炎和睾丸萎缩等。
【临床症状】 蓝眼病在商品**于“产仔室”而且表现中枢神经症状和高的死亡率,同时一些断奶仔和育肥发生角膜混浊,死亡率急剧上升,然后短时间内**。因的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一样。
1.2-15日龄小仔最易感染,临床症状骤然出现,健康仔突然侧卧虚脱或出现神经症状,开始发热、被毛粗乱、弓背,有时伴有便秘和腹泻,然后出现运动失调、虚弱强直(主要见于后肢)、肌肉震颤、姿势异常(如犬坐样)等神经症状。一些病有角膜炎,并伴有眼睑水肿和流泪,眼睑紧闭,粘有分泌物,有1-10%感染呈单侧或双侧性角膜混浊。最早发病的仔在48**内死亡,后出现的病例在出现症状4-6天后才死亡。
蓝眼病暴发期,仔的感染率为20-65%,感染仔的发病率为20-50%,死亡率达87-90%,受感染的母表现正常,或在仔出现症状前1-2天有中度厌食现象。
2.大于30日龄的表现中度和暂时性临床症状,包括厌食、发热、打喷嚏、咳嗽等,但神经症状不常见,且不**。如有则表现为倦怠、运动失调、转圈,呈单侧或双侧性角膜混浊和结膜炎,可持续一个月而无其它症状。30日龄以上的感染率仅为1-4%,且死亡率低。
3.后备母和其它成年偶见角膜混浊,怀孕母的返情率达20%,并可持续4个月。
4.公单侧性睾丸增大,14-40%的公繁殖力**,睾丸萎缩并伴有副睾硬化。
【病理变化】 没有特征性眼观病变,仅见肺心叶及腹侧有轻度的肺炎等变化。仔有中度胃、膀胱扩张,腹腔积有少量混有纤维素样的液体,脑充血、脊液增多,常见单侧性结膜炎、结膜水肿和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
【诊断】 在急性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脑炎、角膜混浊、母繁殖障碍、公睾丸炎和附睾炎可对蓝眼病做出初步的诊断;根据其组织病变:非脓性脑炎、房前色素层炎、角膜炎、睾丸炎、副睾炎,神经元和角膜上皮内的包涵体对蓝眼病可作出进一步诊断;确诊则依赖于血清学方法和病毒的分离鉴定。目前已建立了蓝眼病的HI、VN、ELISA等血清学诊断方法。
【防制】 1. 蓝眼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有中枢神经紊乱的一般以死亡告终,仅有角膜混浊的只可康复。剔除有或无睾丸炎不育公,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授精,特别注意怀孕母和小母的发情症状,有条件者可用超声波确诊其是否怀孕。良好的管理,保持清洁卫生,提供充足营养,可减少该病的不利影响,抗菌药常见用于继发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2. 感染场蓝眼病扑灭措施包括:封锁场,**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扑灭临床感染,及时清除死,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监测。
3. 执行严格的生物**措施,从健康群引种,进行血清学检测,并群前实行隔离,该病毒具有血凝性,可以凝集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控制人员流动,严防野鸟、野鼠侵入,及时清除废弃物和死。
4. 用细胞培养和胚增殖蓝眼病副粘病毒,制成油苗或氢氧化铝佐剂苗,可用于该病的预防。

看了此文还关注了
相关文章
常见鱼病有几种?有何好的治疗方法?养鱼朋友看过

2024/5/14

兔子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尤其这几种要重视!

2024/5/13

肉兔品种有哪些?值得收藏

2024/5/13

中国常见猪品种

2024/5/10

羊烂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

2024/5/8

羊日射病与热射病是啥病?有何症状?羊得了怎么办

2024/5/8

螃蟹吃什么食物?螃蟹怎么养?

2024/5/7

马是怎么配种的?一文读懂

2024/5/7

绿壳蛋鸡和普通蛋鸡有何不同?

2024/5/7

绿壳蛋鸡有那些品种?绿壳蛋鸡特点及养殖前景

2024/5/7

热门专栏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猪蓝耳病发病机理及**非特异性免疫重

下一篇:生猪注射口蹄疫疫苗的注意事项

标签
兽药网 > 兽医在线 > 猪病 > 详页

移动版| 电脑版 |官方微信

兽药招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