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

夏季谨防猪附红细胞体疾病

2012/6/28 来源:互联网 阅读:14282次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能感染猪、牛、羊及马属动物和猫、兔、鸡、犬等,人类也可感染,但相互间各具有种属性,如猪附红细胞体病就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血液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多呈隐性,并且常与猪的多发病、常见病混合感染,导致饲养员与兽医很难准确诊断,引起误诊,导致病情难以控制而暴发,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2006年猪高热病对我国养猪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目前,很多养猪场(户)对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即高热病)已加强了防控。但是在夏季来临之际,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控也不能等闲视之。为此,笔者通过对辖区内部分养猪场(户)进行走访调查,结合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进行简述,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流行特点 猪附红细胞体病(黄疸性贫血病、红皮病等)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家畜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以贫血、黄疸、高热为特征。该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秋季发病较多,尤其是多雨之后最易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性。感染猪引进到易感猪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发生于**年龄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生长育肥猪死亡率高,有时可达80%~90%。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虫、蜱等)、螨虫、虱子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消毒不严的外科手术器械和注射用针头可造成机械性传播;多发生于吸血昆虫大量繁殖的夏秋季节;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寒冷或其他疾病感染等情况可使隐性感染猪发病;母猪通过胎盘感染垂直传染给仔猪;配种时公母猪互相传播。


  病原 习惯上,人们将猪附红细胞体称为血液寄生虫,实际上,该病原为立克次氏体,大小为0.8微米~2.5微米,呈多形性,多数为环形、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或杆状。附红体多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体呈淡红或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如病原体在0.5%的石炭酸溶液中37℃3****被**,5℃可保存15天,冰冻的血液中可存活31天。


  临床症状 **阶段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有些猪场初生仔猪的发病率可达80%;20日龄~60日龄的猪发病率可达50%~60%。但一个猪场总的发病率在15%~20%,病死率达70%。潜伏期约为7天。


  仔猪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发抖,聚堆;尿茶色;前期便秘,后期拉稀;呼吸急促甚至腹式呼吸,心跳加快;采食量**下降;胸、耳后、腹部的皮肤发红,尤其是耳尖部出现紫红色斑块;严重者呼吸困难,咳嗽,步态不稳,大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大部分患猪于发病后2天~4天死亡,其余耐过的猪只消瘦,饲料报酬**,生长发育迟缓,可能出现皮肤苍白、黄疸,哺乳猪和保育猪群中僵猪的比例**升高。

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天~3天。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2℃。病初精神委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部分病畜可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天~7天,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母猪 母猪的症状通常在进产房后3天~4天,或产后表现出来。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情况,急性感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2℃),厌食,妊娠后期容易发生流产或死胎增多,产后母猪容易发生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慢性感染母猪易衰弱、黏膜苍白、黄疸,不发情或延迟发情,屡配不孕等。如发生营养不良或混合感染其他疾病,可使症状复杂化,严重时也可以发生死亡。


  病理剖检 贫血、黄疸是该病的特征。皮下脂肪黄疸、黏膜苍白,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液;肝肿大呈土黄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边缘柔软易脆;肾肿大而有积液,膀胱里充满尿液,膀胱壁上有出血点;肠系膜黄疸,肠内有大量凝血块;淋巴结肿大,腹沟淋巴结肿大**。


  诊断 根据本病**的季节性和病猪皮色由红变白、变黄这种规律性变化,再结合其他症状,可以初步怀疑是附红细胞体病。最后通过病理剖检、血液检查作出诊断。附红细胞体感染后的7天~8天,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和溶血性贫血,这时血液内有大量附红细胞体,血液检查很容易查出虫体;而在疾病后期,血液内附红细胞体数量减少,血液检查很难甚至根本查不出附红细胞体。


  血液培养 无菌取含虫体血液,分别接种于肉汤、营养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鲜血压片镜检 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由于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张力作用,使红细胞在视野内上下震动或左右运动,游离在血浆中的虫体能前后、左右、上下作伸展、旋转、翻滚等多方向运动。


  血液涂片镜检 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动微螺旋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红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瑞氏染色镜检,虫体呈紫蓝色。如不能现场检查,则采取抗凝血1 ml(加肝素或柠檬酸钠),加10%福尔马林液1 ml,混匀,送实验室用丫啶橙染色检查,可见附红细胞体呈浅至深橘黄色。


  血清学检查 包括IHA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和ELISA法,但抗体的产生与病原数量的增多(而不是与感染发生的时间)有暂时的相关性。这意味着抗体的产生呈波浪形,即使数次急性发作后,抗体滴度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之后便会下降到阈值以下,这表明假阴性是常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只适用于群体检查。


  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着重灭蚊和驱蚊。另外,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有利于预防附红细胞体病。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在进行阉割、断尾、剪牙时,注意器械的消毒;在注射时应注意更换针头,减少人为传播的机会。因为任何疾病都不能单靠药物预防。土霉素,800克/吨饲料,连用14天,可**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
 治疗 该病在不同地区治疗效果不一,应根据实际病情,选择用药,防止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1.新砷凡钠明(怀孕母猪禁用)按10mg~15mg/kg体重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天,具有一定效果。
  2.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可按0.1g/kg体重口服,连续应用,有一定治疗作用。土霉素针剂每天按15mg~50 mg/kg体重分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
  3.血虫净(贝尼尔)粉剂按1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配合长效土霉素(20mg/kg)、血牲素2mg/kg体重,维生素B12mg/kg~5mg/kg体重,疗效更为理想。
  4.病情严重者,可用5%葡萄糖,0.9%的氯化钠进行补液,安呐咖强心。
  5.体温过高者,使用清热解毒药,为增强体质,促进康复,改善贫血,要配合使用复合VB,VB12,VC等辅助治疗。
  6.佳乐美铁300克/吨饲料拌料饲喂2周~3周。


  防治体会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减少不良应激等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猪群,切断传染源。在实施诸如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
  2.该病多因断奶、阉割、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诱发,且多发于仔猪,故在有应激巴素发生前后,应多服用抗应激多维及抗生素,以防该病发生。诊断该病,要尽早尽快。尤其是该病各阶段猪发病临床表现不一致,并且只是部分猪出现红皮,黄疸和贫血是在疾病后期出现,还有继发其他疾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必须找出原发病。
  3.该病病原体主要寄生在红细胞上,使正常的细胞被破坏、减少,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在临床上经常与猪瘟、链球菌病、弓形虫病混合感染,以及继发感染肠炎、肺炎等疾病,治疗时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继发病和并发症进行治疗,才可取得**的治疗效果。
  4.有的猪场确诊该病后,用土霉素肌肉注射,效果不佳。经调查,其原因是猪场饲料中长期添加土霉素造成猪群一定的抗药性,在这种情况下,治疗时应同时配合贝尼尔、黄色素等药物,效果将更好。

 

看了此文还关注了
相关文章
常见鱼病有几种?有何好的治疗方法?养鱼朋友看过

2024/5/14

兔子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尤其这几种要重视!

2024/5/13

肉兔品种有哪些?值得收藏

2024/5/13

中国常见猪品种

2024/5/10

羊烂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

2024/5/8

羊日射病与热射病是啥病?有何症状?羊得了怎么办

2024/5/8

螃蟹吃什么食物?螃蟹怎么养?

2024/5/7

马是怎么配种的?一文读懂

2024/5/7

绿壳蛋鸡和普通蛋鸡有何不同?

2024/5/7

绿壳蛋鸡有那些品种?绿壳蛋鸡特点及养殖前景

2024/5/7

热门专栏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猪黄脂病防治措施

下一篇:中兽医对猪高热病之降热途径的探讨

标签
兽药网 > 兽医在线 > 猪病 > 详页

移动版| 电脑版 |官方微信

兽药招商网 版权所有